汽车E网

独家 | 特斯拉大裁员殃及上海厂,电动车该泼冷水了

“我们对该组织进行了彻底审查,并做出了将全球员工人数减少10%以上的艰难决定。”

独家 | 特斯拉大裁员殃及上海厂,电动车该泼冷水了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当整个国内汽车界多数通过新闻快讯知悉“特斯拉裁员”的时候,上海浦东临港特斯拉工厂的员工们,则是收到了官方的邮件。

旁观者的视角,永远无法对当事人“感同身受”。

独家 | 特斯拉大裁员殃及上海厂,电动车该泼冷水了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从普工到安全员,大量特斯拉上海员工组建了微信群相互联络。和外界认定的“特斯拉普遍高薪”不同,部分员工自嘲为“牛马”,而一些“牛马群”里开始讨论裁员和赔偿的事情。

独家 | 特斯拉大裁员殃及上海厂,电动车该泼冷水了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“三班变两班了?”

“今年被裁还有N+3吗?”

“附近哪儿还有收入差不多的工作?”

……

临港产业区钻石园,特斯拉中国HR部门所在的那栋楼,去年就已经因为电池组装一期裁员而成为员工们关注的焦点,如今又重新成为众目所向,只是“N+3”福利源的色彩淡化,更像命运的“小黑屋”。

特斯拉和一众新能源车企的起伏,供应商和整车员工们的悲喜,其实都系于产业战略的脉络。

当巨手引导汽车产业转向电动化与智能化,特斯拉和诸多新能源品牌,在上升阶段接住了泼天的富贵和势能,那么也注定了在降温和回归理性的时刻,它们必然承受回调的阵痛。

裁员超10%,只是个开始

特斯拉在全球包括中国裁员,并不是突然爆发的意外。

2023年,美国政府禁止给进口自中国的电池补贴,要求用美国本地制造的电池,原本特斯拉上海临港工厂的电池生产线,有一定比重为出口,因而对电池组装相关的员工裁员,电池组装一期员工裁撤过半。

2024年3月底到4月初,就有自称特斯拉员工的人士,向《汽车公社》独家爆料称,5月份特斯拉开启大裁员,并给出特斯拉员工群的聊天截图。

在特斯拉官方邮件确定全球裁员10%后,基本上可以印证相关爆料并非全部属于空穴来风。

按照特斯拉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的年度报表,截至2023年12月31日,特斯拉全球员工总数为140,473人。从特斯拉上海工厂环评文件和官网等信息渠道可知,特斯拉在华员工总数从2022年中的1.5万人已经涨到大约2万人。

裁员10%以上,就意味着特斯拉在全球“砍掉”超过1.4万人,而在上海特斯拉,将有2千人以上下岗。

更让特斯拉上海工人开始担忧的有两点,与之前裁员不同。

首先是裁员范围,此前集中在行政等相对次要的岗位,而号称“四大金刚”的总装、焊装、涂装、电池,从去年年中到今年,终于开始被特斯拉“动刀”。

其次是裁员赔偿,原本特斯拉员工中流传的标准是“N+3”薪资,但目前有说法称“或许这一轮达不到这么高”。

特斯拉向来以“效率极高、性格极刚”闻名,似乎从汽车产品价格波动,和裁员都是对产业和市场的刚性反馈,压力最终都是传递给上下游,而特斯拉本身岿然不动。

然而这一次或许特斯拉也会伤筋动骨,毕竟下行势头和阻力,已经来自多个维度。

2024年以来,特斯拉似乎遭遇了“水逆”,诸多不可抗因素拉低了产销量:美联储加息,金融政策变相让不少消费者“买不起车”;德国柏林工厂遭遇纵火,导致生产停滞;红海冲突和巴尔的摩大桥垮塌都阻挡了航运;甚至连美国加州佛里蒙特工厂为焕新版Model 3进行产线升级也拖累了销量。

这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对特斯拉和电动汽车不利的连锁反应。

先是特斯拉交出了史上最难看的第一季度成绩:生产新车433,371辆,,基本符合外界的预期;但交付386,810辆,同比下跌8.53%,环比跌幅达到20.16%,与调查得出的分析师平均预期之差创有数据统计以来最大。

“无论怎么看,这个数据都很丑,”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管理合伙人Gene Munster评论丝毫不留情面。

虽然中国消费者记住的是“Model Y又涨价了”,但在美国,特斯拉降价都无法阻止销量颓势的到来。

“特斯拉以一己之力拉崩了整个美股电动车板块,”虽然这是一句戏谑,但股价的确反映了资本和市场对前景的看多或者看空。

美国当地时间4月15日,电动汽车股价集体跳水。特斯拉带头跌落5.59%,美国新势力Rivian和LEV,中国蔚小理股价均有所滑坡。

“特斯拉暴涨的逻辑崩塌了”

特斯拉不缺黑或者吹,但缺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,以及对于特斯拉爆发和衰落底层逻辑的梳理。

为什么特斯拉在2021年能达到市值万亿美元,超过后面九家竞争对手的市值总和?

按照风云学会和券商的研究,隐含的假设是,资本相信马斯克曾经许诺的增长前景,2030年左右,特斯拉全球年销量能冲到2,000万辆的水平;或者换句话说,真正实现“特斯拉变成电动汽车里的苹果,主流品牌里档次第一,市占率前二”。

为什么特斯拉敢夸下海口“车中苹果,年销量2千万辆”?

因为一度呈现出极高的增长势头,2017年到2023年,全球年销量分别为103,181辆、245,240辆、367,820辆、499,559辆、936,172辆、1,313,851辆,1,739,707辆,连续接近50%甚至翻倍的高增长。

因为特斯拉手握Model 3和Model Q畅销车,还在筹划15万元Model 2/Q入门车,以智能驾驶作为大旗,构建品牌力,意在模仿苹果手机,用简约统一的产品,去统括整个市场的需求,有望实现市场份额的集中。

那么逻辑链条的上端,其实可以归结为:汽车是否会像手机等消费电子一样,市场份额最终高度集中化?并且高度集中一定是朝向特斯拉这个品牌。

在《汽车公社》看来,该逻辑链条实际上并不成立,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,都将特斯拉的“破局者”角色高估为“救世主”角色,将智能电动汽车凭借激进模式的“发展初期”,误认为是“成熟期”的模态。

消费电子的逻辑不可能完全套用给汽车。

汽车与手机等消费电子相比,硬件所支撑的体验维度更丰富,例如坐姿、NVH、方向盘手感、底盘回馈等,而手机的体验维度只是在软件层面实现了丰富化。这就直接导致,定义产品第一印象的硬件,在汽车身上会远比手机更为多样化,且价值取向差异化。

简单地说:汽车之间的外观内饰设计风格差异,远大于手机之间的设计风格差异,多样化也远高于手机。

汽车仅仅是车身形式差异,就有跑车、行政轿车、SUV、MPV、越野车,还能出现轿跑、跨界车。前脸有网格式、直瀑式,侧面有溜背流线形、方形、圆弧形,大灯有点阵、钻石形……

智能手机外观的高度收敛,相当程度受手机大屏交互方式决定,因而手机设计方案局限于曲面屏、刘海、几个摄像头排列、背面材料的创新,“外观基本还是一块屏,做不出花来,”《高工智能汽车》分析师高沛通指出。

哪怕同样是家轿,迈腾和雅阁,或者比亚迪汉和小鹏P7对各自粉丝的审美吸引度差异,远不是两派手机粉丝彼此对设计上的隔阂能相比。

手机审美的美丑上下限,远不如汽车。而汽车审美的多样化又远胜过手机。一款汽车的外观内饰设计,全球80亿人打分,区隔会很大。同样调研80亿人“最爱的汽车设计方案”,种类如果是1亿种,手机可能只有100种。

再考虑到安全性、空间性、续航性,汽车所承载的诉求多样化,远高于消费电子:特斯拉所代表的纯电动,北方低温对其非常不友好;特斯拉所代表的溜背设计,就远不如理想的方形车身更适合家用;特斯拉所代表的极简设计,对希望享受车内生活的中国消费者而言,“毛坯房”很难满足诉求。

特斯拉拿极简和部分人的价值观,去统一所有人的价值观,势必会在碰撞中碰壁。今年特斯拉销量下滑,只是底层逻辑的体现之一,它自己的天花板是存在的,并不是只靠竞争对手或者政治限制,消费客群和特斯拉逻辑天然相冲。

正因为“暴涨逻辑已经崩塌”,对特斯拉而言,2030年2千万辆的豪言已经渐行渐远。

从2023年的174万辆,增长7年到2030年实现2,000万辆,特斯拉需要持续不断完成年均复合增长41.7%。那么2024年,按道理特斯拉应该实现接近250万辆。但很可惜,特斯拉目标的销量预期大约在210万辆左右,增幅大约20%出头。

简而言之:特斯拉可为先锋,难做守将,宜独自一军开疆拓土,不可后来者皆萧规曹随。极简化思维适合制造业的统一与降本,但和人性的消费诉求多元化南辕北辙。

电动汽车,该泼冷水

在评价新能源战略和特斯拉的时候,表达者非常容易陷入“极端话语陷阱”。

我们为何不能以中立理性客观的出发点去提供结论?

对于特斯拉,“开创局面伟大,难撑盛世繁华”,这个评语有着底层理性逻辑的支撑。

运用第一性原理,将智能化与电动化结合,极简思路贯彻到研发、产品、采购、营销、渠道和品牌各个环节,将效率提升到传统汽车远不能及的地步。马斯克与特斯拉当得起“伟大”的评语。

然而当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,特斯拉被视为电动车第一品牌,他们已经充分享受到“科技先锋”的红利。只是极简原理并不适合满足所有用户需求,更别说“高度智能化”、“纯电动化”在当下有着应用的瓶颈。

故而特斯拉与马斯克,明显被一部分人高估,所谓“衰退”只是回归到应有的现实。

同理,电动汽车、新能源、智能化的发展,与特斯拉的起伏轨迹密不可分。

为何特斯拉在2017到2023年都维持了高速增长?背后有两重根本因素。

一是中美两个最大国家,在帮着特斯拉“抬轿子”。中国需要一个品牌引导消费者认知到“电动汽车不是骗补工具,可以非常高大上”,同时拉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,从而顺遂国家新能源战略提速;美国需要在乔布斯去世之后,出现一位新的科技偶像。

二是2017年到2023年,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处在2.0发展阶段(如果日产聆风、雪佛兰Volt在2010年前后对动力总成电动化的探索属于1.0),初步将电动化与智能化结合,拓宽产业链和转换新赛道,但是仍然运用了激进模式去“冲”出第一步,并不适合长期发展。

如今新能源战略刚刚进入3.0理性化时代,它的特征在于:明确了电动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,但由于用户诉求多样化,电动化本身也在当下适用多维度路径:纯电动、插混、增程式、油电混动齐头并进。

你如何要求北方用户在低温和长续航场景下,只能用特斯拉纯电?

你如何要求低线市场对智能化功能并不敏感的用户,为特斯拉FSD支付额外的溢价?

你如何要求希望座椅更软、空间更宽敞、车顶不晒的用户,面对集中度如手机的车市,只能强行按下自己的诉求,捏着鼻子去接受特斯拉?

所以我们看到,比亚迪插混火了,吉利奇瑞长安长城等悉数跟进。

所以我们看到,插混市场今年第一季度零售销量同比暴涨75.6%,而纯电动仅为14.7%。

所以我们看到,从资本到终端用户,开始质疑电动汽车,不少国家和政府开始对新能源目标进行调整。

所以我们看到,与电动化绑定的智能化,从几年前“很快实现L5,取代人类司机”转变为温和理性的“辅助驾驶系统普及”,同时激光雷达等新技术,从资本追逐的风口,渐渐转变为成熟化的零部件。

电动化和智能化大趋势并不会改变,但对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理解可以拉伸外延,同时我们需要牢记“正确的方向,有可能迈出错误的步伐、荒谬的节奏”。

电动汽车需要被泼一盆冷水,但冷却不了进步的热心。

而如今特斯拉的起伏,在若干年后的宏观复盘中,也仅仅是“当年那段有趣的故事”,供后来者品鉴、体味。

Copyright © 2024 hzch 版权所有

备案号:浙ICP备2020037907号-1

本站部分内容为转载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。